:::
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/ ACADEMIA SINICA
最新消息
無障礙
Language
ENGLISH
中文
日本語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
最新消息
參觀
展覽與活動
典藏
學習
多媒體專區
出版與文創
:::
教學資源
殷商占卜的取材與過程
分享此頁面
:::
1 / 1
殷商占卜的取材與過程
【殷虛文化區】殷商占卜的取材與過程
商代占卜的材料有龜甲及各種獸骨,龜的種類及大小各有不同,而獸骨則以牛肩胛骨佔多數,此外還有極少數的鹿頭骨、牛頭骨等等,甚至有人類的髖骨。
以下分幾個步驟來說明殷商統治者占卜的過程:
1. 取材:
用來占卜的甲骨材料除了安陽當地的土產外,也有從各地進貢而來的。
2. 鋸削及刮磨:
在卜用前,需先攻龜。攻龜時需先祭祀,然後進行殺、煮、挖除肉體等工序,並剝去龜甲正面表皮上的膠質鱗片。其後將龜的腹甲和背甲分開,背甲再鋸成兩半。卜甲鋸削完成後,再經剷平磨光,使龜版均勻平坦,適於占卜。而獸骨則是把卜用胛骨的骨脊削平,將骨臼鋸去一半,再製成半月形。
3. 鑽、鑿:
「鑽」、「鑿」是占卜之首要步驟。「鑽」、「鑿」,或「鑽鑿」並用,目的在於使龜甲獸骨變薄,以便在占卜時容易出現卜兆。
4. 貞問:
「貞問」是指占卜開始時,由商王或是「貞人」,提出希望透過占卜得到解決問題,這個過程稱之為「命龜」。
5. 灼兆--辨兆(定吉凶):
命龜之後,貞人就以燒紅的木條末端燋灼甲骨背面已經鑽鑿的凹穴上。當甲骨背面灼燒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就可以聽見甲骨因受熱裂開所發出的「卜」聲,同時在甲骨的正面產生了類似「卜」字的裂紋-「卜兆」,卜兆就是殷王判斷吉凶,預測未來的重要依據。至於如何判斷,現在已不可考。陳夢家曾說,「卜」這個字就是「象其爆裂之聲曰『卜』,寫其離析之形為『卜』」。
6. 刻上卜辭:
當占卜完成之後,卜官在卜兆的旁邊或是在甲骨的背面,將占卜的時間、問卜的人物、所問的問題、根據卜兆所預測的吉凶和應驗的結果,一一刻下。刻下的文字,就稱為「卜辭」。
有時一件事情不只卜問一次,甲骨上單刻的數字即是卜問的次數,叫做「序數」。
(藍敏菁 整理)
相關連結
典藏
填硃卜辭龜腹甲《乙》0867
更多文章
上一篇
商代的人很喜歡占卜嗎?那他們用什麼方法占卜呢?
下一篇
什麼叫做「甲骨文」?
訂閱電子報
訂閱
檢視電子報存檔
:::
歷史文物陳列館
1152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
+886-2-2652-3180
museum@asihp.net
參觀資訊
每週三、六及日 09:30-16:30逢國定假日、選舉日及連續假期不開放
參觀
參觀須知
現場導覽
語音導覽
交通指南
展場設施
攝影許可
關於
本館沿革
典藏特色
展示理念
組織架構
聯絡我們
追蹤
Line
Youtube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志工園地
無障礙
網站政策
© 2025. SITE CREDIT